开云(中国)
一:天琴中心
1、实验室简介:2015年7月中山大学正式启动了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天琴计划”,2016年2月21日于“天琴计划”研讨会上发布“0123”四步走实施路线图,2016年4月10日正式成立天琴引力物理研究中心。中心紧密围绕“天琴计划”空间引力波探测核心任务,开展载荷研究基地、地面模拟装置、系列试验卫星、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大科学计划五大任务,预期在2030-2035年发射三颗高精度无拖曳卫星,形成大尺度等边三角形分布式空间科学探测系统,通过超高精度星间激光干涉测量,开展空间引力波探测研究。“天琴计划”得到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防科工局、广东省政府、珠海市政府和深圳市政府等多个部门的大力支持,获得资助经费约1亿元。2016年4月获批启动“天琴计划”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
2、研究团队及研究方向:中心现有教师及科研人员22人,其中院士1人,教授7人;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共41人。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引力物理与实验分析、空间精密光学测量及地月系统物理实验、分布式空间仪器系统技术、大型空间仪器地面模拟与评估技术。
3、展望:天琴中心载荷研究基地的上山公路已经开通,2017年底开工建设山洞实验室、山顶激光测距台站和科研综合楼(一期),预计2019年交付使用。“天琴一号”试验卫星已于8月初通过中咨公司组织的立项评估,正在等待国防科工局批复立项。在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心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十三五”至“十四五”时期将完成载荷研究基地、地面模拟装置等平台建设,预计“十三五”末期将形成300人规模的研究团队,为国家空间引力波探测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
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于2013年12月28日,院部与天文部分位于中山大学南校园(广州市海珠区),空间科学部分位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中山大学在1927年创办了国内第一个天文系,1929年又在越秀山修建了中大天文台。广州经纬度的首次决定、航空学校天文学教学等,中大天文学师生均有参与。1952年院系调整,中山大学天文学系全体师生和天文台全体员工、仪器设备调整入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天空院)的成立旨在复办中山大学天文学,目标是建设中大天文一级学科,与物理一级学科以及数学一级学科合作形成多个跨学科研究。天空院的短期目标是通过招聘形成天文与空间科学若干研究方向上的团队,以教师、博士后以及研究生为主,达到一定研究实力。数年后,开始招收本科生,与中大理工学院和数计学院形成高架桥的本科生教育方式。计划将设立天文系,空间科学系。